1992年,林飏从甘肃考入北京中医学院(现北京中医药大学)。他原本想爱好生物,考复旦大学生物系,但那一年偏偏不在甘肃招生。那就考回北京吧——父母上世纪70年代从北京分配到甘肃,而家里亲人大都在北京。父母呢,希望他学个不求人的专业,学医貌似不错的选择。姨姨刚好住在北京中医学院对面,林飏说,好嘞,那就学医吧。
回忆大学五年,林飏跟诊时被老师称赞为最优秀的弟子之一。但林飏却觉得那时候自己的心态,就是个五十九等于六十分的学生。
大学第一年,林飏其实是满怀热情投入中医的。而中医学院有一半的课程是西医,看到一些病例之后,他内心的天平开始向西医倾斜。“比如一个心脏病患者,心律不齐,西药一用就改善了;中医呢,教科书上记载的方剂反复试用,结果没有达到效果……”他开始觉得中医的疗效不过尔尔, 甚至一度怀疑中医只是心理暗示。而西医的点对点治病似乎更有效。
大学毕业他考了西医专业的研究生,最终没去。因为父母和老师要求他务实的建议,进了一所综合性医院工作。在大量的临床之后,他重新认识到中医的疗效。2002年末至2003年初“非典”期间,他所在的医院区域是“非典”重灾区,在早于北京市统一部署之前,他结合清三代瘟疫治疗经验,开具的预防处方,有30多万人服用,经事后统计服用者无一例得“非典”,至2004、2005年间尚有多人索方,告知他服该方后都 几乎不感冒了。效果好得难以置信——他意识到,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中医都不符合客观实际。同时他也发现,虽然带着质疑,但他对中医的热爱一直没有熄灭。
那就中西医一块儿学吧。通过学习中医,他发现了西医的很多不足;学习西医,也看到了中医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随着年龄和经验、视野的增长,他对中医、西医的疑惑,渐渐解开了。
居庙堂,有山林情怀
对中医的认识豁然开朗之后,新的困惑又来了。
在公立医院行医若干年后,他越发意识到,更多的精力不是被消耗在了业务上,而是人际关系上。还有一点他尤其难受:大夫的收入,可能跟药品有很大关系,不拿提成收入就会很低。你要保持纯洁性,人家就把你当另类。谁也不愿意贫穷,但他想在阳光下挣钱。
他很早就当了科主任,发展也还顺利,但心很累。有时候,他干脆把门关上发一下午呆,这样都还是累。
他考虑入“江湖”了。
在医者圈子里,入“江湖”指的是那些出走公立体制,去到私立诊所行医,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意味。尤其在十年前,私立医疗市场式微,尚无实力与公立比肩。放弃稳定有保障、按部提升的公立大夫身份,去并不明朗的私立市场求得一席之地,恰如舍庙堂入山林。
当时林飏跟私立诊所多少有过一些实际接触。利用休息时间,他每周兼职半日在医馆看诊。他发现,在私立诊所比公立医院能看到更多的真实。“这是公费医疗导致的一个结果。”很多人去公立医院不是为了看病,只是简单的开药,甚至开药不是给自己吃,医术退居次要;在私立诊所,病人找大夫不因名气,也不是看学历、职称,他们奔的就是疗效。这才能锻炼人。
但林飏依然纠结。毕竟在现实的江湖,你得有病人有复诊率,才能生存下去,其他说什么也是白搭。而私立诊所高手如林,林飏论年纪论资历只能算小字辈。兼职试水还行,若是孤注一掷,他还没有足够的自信。
他有各种顾虑。有时甚至想,出公立医院之前一定要做个全身体检,万一查到什么问题就踏踏实实待这里了。家人也没一个赞成的。另一边,林飏的一些师兄早就在江湖上了,他们给予了很多指引,也告诉他:你一定能养活自己。
终于有一天林飏撑不下去,抑郁了一段时日,然后辞了职。2007年林飏离开公立医院时,他在那里已经工作了十年。其时他很惶恐,以为自己在江湖上活不了多久。
处江湖,有庙堂经纶
结果,他活了下来,还活得很好。
第一天正式在私立诊所出诊,林飏很紧张,手脚冰冷。要知道在这个舞台上,与之同台出诊的都是师爷辈的人,高山仰止啊。
这个时候,不断有老中医离开、去世,私立医馆会让一些年轻大夫来尝试,有能力就活下来。他这样的小字辈初来乍到,没病人,内心惴惴不安。刚开始林飏每天只有两三个病人,不到半年,有了十个,半年之后,他终于坐得住了。
前半年虽然没底,但他并不煎熬,反而觉得新鲜。过去在公立医院,在老先生面前,他是孙子和重孙子辈的,跟老先生徒弟说话都够不上;在私立诊所,有机会跟老先生在一个平台交流,能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提点。同时,他看到了大量老先生的处方,潜移默化,获益良多。“公立医院会受到许多假象和利益的蒙蔽,私立诊所一切只为了看好病。”抛开杂念和心病之后,他的医术进步神速。
在第一家坐诊的私立诊所顺风顺水之后,他又增加了两家医馆坐诊。其中一家医馆的老板,是他仰慕多年的。那时候他在高手如林的江湖还只是无名小卒,希望拓宽出诊的领域,就去拜访了这位老板,二人礼节性地寒暄了一番,被婉拒了。若干年后,这家医馆老板专程托人邀请林飏前去坐诊,车接车送,这在他那个年龄段的大夫里,几乎没有先例。
私立诊所11年,他的病人早已经饱和。每天下午他规定只看30个病人,加号都很困难。能一次解决的问题,他就尽量让病人少来。“不浪费病人的时间就是医术的不断提高。”回头再看公立医院的那段生涯,他释怀许多。甚至认为,大夫还是应该在公立医院历练一段时日。“在那里看的病人多,还能受到一些严格的西医训练,可以大量练习自己。”初入公立医院的那些年,经历太丰富太苛刻了,值夜班、急诊班,注射室、中药房、大内科、保健科、中医科,他都干过。
“公立医院是学习,私立医院是舞台。”他如是总结。
江湖,自有江湖的旷达。
林飏老师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家庭常见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,诚于中西医追源探本,敏于大病恶疾风险判断,尤其对于妇科、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。
2018年,林飏老师将在辛庄师范开设『常见病的家庭诊疗与风险甄别』系列课程,对课程感兴趣的朋友请扫码加入“常见病的家庭诊疗与风险”群,最新课程信息将在群里第一时间发布。
课程咨询请联系佟老师:shilin032688(微信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