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廉政教育 > 廉政文苑
发人深省的官署对联
来源:   作者:   时间:2010-07-02   点击率:

  据《楹联丛话》,明代王阳明每赴新任,都要以两块高脚牌作为行队前导,两块木牌上写就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:

   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

  联语简明扼要地表现了他的官风和政愿。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,也将这两句话写成对联贴在大门两旁。

  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,题衙署联曰:

    与百姓有缘,才来此地;

    期寸心无愧,不鄙斯民。

  将自己到该地作官看作是和当地百姓的一种缘分,表示为官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,不鄙视和欺侮百姓。

  有不少官员把为政清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。清代谢时雨任杭州太守时题大堂联云:

    为政戒贪,贪利贪,贪名亦贪,勿务声华忘政本;

    养廉宜俭、俭己俭,俭人非俭,还崇宽大葆廉隅。

  为政清廉不仅要严于律己,而且要严格要求下属和家人。杨福五任漳州太守时题大堂联便是由此下笔:

    第一严自己关防,其余则门内家丁,堂前胥吏;

    凡百为斯民打算,即此是告天心事,报国经纶。

  有些官署对联则是出语浅显,切中时弊。福建福安县署大堂联云:

    什么叫做好官?能免士民咒骂,足矣;

    有何称为善政?只求狱讼公平,难哉。

  广州郡守署中一联则是说的老实话:

   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

  封建时代的州县官兼理司法,因此判案公允、不徇私枉法便是许多官署对联的重要内容。桂超万任栾平县令时题大堂联云:

    我如卖法脑涂地 尔敢欺心头有天

  杨炳坤任息县县令时题大堂联则可看出他的良心未泯:

    每施鞭扑心常恻 不事苞苴梦亦清

  清末俞樾题江苏某官署联则谆谆劝告大家息讼,不要轻易提起诉讼:

    听讼吾犹人,纵到此平反,已苦下情迟上达;

    举头天不远,愿大家猛醒,莫将私意入公门。

  清代杨昌题浙江某官署联云:

    看阶前草绿苔青,无非生意;

    听墙外鸦啼鹊噪,恐有冤魂。

 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受冤狱15年,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。他题大堂对联立意是,我不判错案,你也别告错人:

   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,敢糊涂忘了当日;

   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,看终久害了自家。

  有些对联阐明了自己的为政之道。梁章钜任职荆州时,于厅事漫题一联云:

    政惟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

  赵慎畛题桂林抚署二堂联云:

    为政不在多言,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;

    当官务持大体,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。

  有的对联则像安民告示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,接印前一天在县衙内多处悬挂对联,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:

    罔违道,罔弗民,真正公平,心欺无怍;

    不容情,不受贿,招摇撞骗,法所必严。

  大堂联云:

  人人论功名,功有实功,名有实名。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,终为无益;

  官官称父母,父必真父,母必真母。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,总不相干。

  这些对联贴出后,“四乡人皆聚观”。好人快意,坏人惊慌。据梁章钜《楹联丛话》记载:“时先声所夺,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,皆悚息危惧,有避至他省者。”对联作为一种舆论宣传,其威力之大,可以想见。

  清代州县衙门大堂的前面都立有一座碑,碑面北,上面写着十六个大字: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。”这座碑称为戒石铭,又叫戒石箴,是皇帝用来戒饬官吏奉公守法,不得贪赃虐民的。一些官署对联便从戒石铭立意:

    阳奉阴违,天有难遮之眼;

    民穷财尽,地无可剥之皮。

  这是张公灿任无锡知县时的题联,语言质朴但含意深远。陈景登任晋州知府时,也在厅事自题一联云:

    头上有青天,作事须循天理;

    眼前皆瘠地,存心不刮地皮。

  在今天看来,仅仅依靠道德说教,宣传因果报应的迷信学说来遏制腐败是不足取的。要使官员的权力不至于滥用,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,使权力得以制衡,这样才能使那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官员不敢妄动。

  也有一些贪官喜欢附庸风雅,借对联来标榜自己。清末,多琪到湖北浠水任县令。他一到,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弄得民不聊生。某年除夕,他居然恬不知耻在官署悬挂一联:

  奉君命来守是邦,两度蝶飞,只求对头上青天,眼前赤子;

  与其民共安此土,八年鸿爪,最难忘山间白石,寺里清泉。

  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,可是此联当晚就被人改动了几个字,变成:

  奉王命来虐是邦,两度蝗飞,哪管你头上青天,眼前赤子;

  与胥吏共刮此土,八年狼藉,只剩得山间白石,寺里清泉。

 

 

 

上一篇:古人廉政佳诗妙联拾萃
下一篇:砥廉诗句选摘(一)